10月15日上午,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上合示范区”)付忠华副主任一行来京交流座谈。会议特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物联”)党委常委、副会长胡大剑、研究室主任周志成及企业代表参会,围绕制度创新、政策协同与流通行业合作展开深度交流,旨在推动区域物资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由物资流通国际合作事务中心(以下简称“物流国合中心”)主任王校武主持。
王校武主任首先对上合示范区付忠华副主任一行来京交流表示真诚的欢迎,感谢胡大剑副会长、周志成主任参会分享观点;简要介绍参会嘉宾及各单位基本情况,愉快地回顾了6月12日带队走访上合示范区达成的多项合作成果,并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交流。
一、聚焦制度创新,强化政策协同
胡大剑副会长在致辞中指出,青岛作为综合交通枢纽,拥有公路、铁路、航空、海运四位一体的网络优势,面向上合组织成员国,需进一步探索国际物流通道建设、贸易便利化及跨境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制度创新。提出数字化、绿色化、产业化转型等是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通过政策协同打破区域壁垒,推动标准互通与信息共享。胡会长强调,要依托上合示范区平台,加快构建高效、智能、低碳的现代流通体系,强化多式联运衔接,提升跨境物流效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应加强新能源物流装备的应用推广,推动绿色运输在区域间的协同布局,结合上合示范区的区位优势,探索跨境绿色物流试点项目。
付忠华副主任介绍,示范区自2019年获批建设以来,已形成以国际物流中心、现代贸易中心、双向投资合作中心、商旅文交流发展中心为核心的“四中心+三基地”格局,未来将强化与国内流通政策的对接,推动可复制政策框架落地。付忠华表示,示范区正积极探索通关便利化、跨境数据流动与检验检疫互认等制度突破,力求在多式联运单证标准化、国际供应链金融服务等方面形成可推广经验。同时希望依托中物联专业力量,物流国合中心对外合作与交流服务平台共建上合组织国家间流通合作机制,推动物流、商流、信息流与资金流高效融合,打造区域协同创新样板。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需通过标准化多式联运流程、数字化通关等手段,降低跨境物流成本,提升供应链韧性。此议题呼应了当前物流领域“建运一体化”“多式联运”等发展趋势,为区域协同提供了实践路径。
二、深化行业合作,挖掘协同潜力
在“流通行业务实合作”讨论中,各方围绕大宗商品流通、智慧物流应用等方向展开探讨。山东高速齐鲁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晓伟提出,需依托上合示范区的海外仓网络和商贸平台,构建企业出海服务体系,助力国内物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中物联研究室主任周志成则强调,应通过“数字化赋能”提升物流效率,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仓储管理透明化,呼应了行业绿色低碳化与国际化输出趋势。
上合示范区产业发展一部副部长庄伟东进一步建议,未来可联合申报国家“十五五”物流规划重点项目,争取政策与金融支持,打造内外联动的合作样板。
三、搭建对话平台,共绘合作蓝图
本次座谈会通过政会企三方对话,明确了“将政治优势转化为经济竞争力”的合作方向。王校武主任表示,各方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上合示范区应以机制化合作为抓手,推动标准、认证体系与金融服务的互联互通。各方需加强资源融合对接,促进政策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创新财税服务智能数字化平台,提升跨境协作效率,持续放大区域合作示范效应,真正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协同模式,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目前我们在企业融合出海、教育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对接活动,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与上合示范区海外融合布局、行业人才引进、海外法律服务援助和深入参与制度创新等方面加强合作,也期待与上合示范区在更多领域深入合作,共同探索创新合作模式,实现互利共赢,各方将共同赋能上合示范园区建设、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并探索财税赋能等创新机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与会的其他嘉宾及物流国合中心相关处室负责人并就海外项目对接、国际服务网络建设等议题与各方深入交换意见。